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一个集体时代的青少年故事

    信息发布者:蒋家湾村村网肖了娥
    2020-02-06 12:53:31   转载
    又握起我心爱的锄头把              一场源自武汉的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,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。响应号召,不串门、不集会、不聚餐、不出游,是对瘟神最好的抗击。      闲困在湖南乡村老家,每天除陪陪老娘聊聊天以外,还到父母的责任地里干点活,出点汗。握过钢枪的手又握起了久违的锄头把。      当中国最原始和古老的劳动工具~锄头被我高高地举起,重重地扎进大地时,一股复杂的情感在心中鼓荡。       在我人生的舞台上,锄头曾是我的第一个谋生工具。   我出生在一个集体化时代。那时,人人被编制在一个集体单位里,都须参加集体劳动。城市工人靠工资凭票证购买食品,农村靠一把锄头挣工分,以工分分口粮,维持生计。     我五岁时,开始为集体放牛,每天挣两个工分。     到读小学三年级时,放牛的活交给我妹妹,我开始扛起锄头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。       生产队规定,男性壮劳力最高工分是10分,女性最高工分是6分。刚出工的小孩一天挣两个工分。早晨0.3分,上午1·0分,下午0.7分,增加工分需要经过集体开会评议。       十个工分,折算成人民币,约0·2元,歉年少些,丰年多些。遇上灾害,农民劳动一年很难温饱。       为了挣这两个工分,父亲找我干铁匠活的姑父给打了把小锄头,用楸木做了锄头把。从此,锄头成为我的谋生工具,伴随我成长。         那时,农村粮食少,农家一般只吃两顿饭。清早,我得起床扛着锄头出工,干约两个小时的活。散工回家吃饭,背着书包跑五六里路程赶到学校。下午3点钟放学后,吃过饭又扛锄头参加劳动,直到天黑才回家。       一个生产队,同我年龄差不多的小孩都扛锄头挣工分,有时集中在一起,远远看去,以为是小学上劳动课呢。      有些人对小孩下地干活有意见,说人长得沒锄头把高,锄头挖下去都歪了,这哪是挣工分,简直是混工分。     为了让人不说我是混工分,也为了表现积极能尽快地提升工分,我每次干活,都特別卖力,衣服被汗水浸透了,手上也磨起了血泡。     在年复一年的劳动中,我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。用锄头学会了挖地、下种、栽苗、锄草等一系列农活。工分由2分增加到3·5分到6.0分。当我的工分被评议为9·5分那年,我长满老茧的双手告别了锄头把,握起了钢枪。      但是,锄头仍是我不忘本色奋发励志的鼓锤。      在部队时,一想起我们保卫的是一锄一锄挖出来的劳动成果和人民的平安生活,训练起来就特別刻苦。     读大学时,有时因目标迷茫而有所松懈时,寒暑假回家,用锄头再干点农活,立即就清醒和振作起来。       那时,上大学全免费,每月还有生活补助。一想到农民和工人用他们的劳动成果供我们读书学习,期望我们用知识把他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,给他们一个现代化的生活,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,学习起来就象加了油的马达。每回家一次握一次锄头把,我就感觉进了一次加油站。    锄头把还是我感恩父亲的道具。      我小的时候,父亲留给我最经典的造型就是肩上扛把锄头,锄头把的另一头是两只叠在一起的畚箕。父亲是出门挑着一担肥,进屋挑着一担柴,他以自己的勤劳用一杆锄头把扛起了九口之家的生活重担。     集体收工之后,我总看见父亲扛着锄头外出的背影。原来是家里粮食不够吃,父亲利用工余时间用锄头在山坳上开垦了一块地,种了红薯。     我知道父亲这一秘密后,有时,看着父亲扛锄头外出,我就扛着锄头悄悄地跟上去。    父亲发现后,知道山路很陡,也很远,怕我体力吃不消。温声地责怪说:"崽,你来做什么?"     我不辩解,只是默默地跟着走。到了地里,父子俩把汗水播洒在地上,也把心灵的默契和对父亲的敬仰深深地耕植在大地。     父亲开垦的地每年能收红薯一两千斤,给生活以很大的补充。在村民普遍饿肚子的年代,我们家那么多人沒有挨饿,得感谢父亲的辛勤付出。        收获红薯时,我也陪着父亲去。父亲要从海拔500多米的山上把红薯一担担搬下山,然后再走五六里山路运回家。      我帮父亲运红薯,父亲不让我上山,只让运山下的,用畚箕一次装几十斤。           我力气小,走得慢。有一次,天黑了,我还艰难地攀行在山路上。突然,豺狗嗷嗷地狂叫,令人毛骨悚然。正当我有点紧张之时,父亲扛着锄头跑了过来。他用锄头把挑起我的畚箕,让我拿着扁担走在前边。父亲象高山一样挡住了我身后的黑暗和恐怖。      父亲不在了,我们接过父亲的锄头,用它平整土地,对老房子进行了翻修,了却了父亲的遗愿。     现在,每有时间,我就回老家住上几天,用锄头栽花、种树,开挖果园,锄头成为美化家园的彩笔。    生活在城市服务于政府机关的我虽然远离了锄头,但每扛一次锄头把,总给我一种精神的洗礼。锄头,给我留下的不是劳累和苦涩,而是劳动的本色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"三农"工作的思索。     人类,不要忘了锄头。
    打赏捐赠
    4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村民评论
    胸有成竹2020-02-06

    不忘过去苦,牢记现代甜!

    回复
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